文圖/記者肖娟 通訊員蔡敏
  全院47個專科,有30個入選“國家臨床重點專科”,這顯示武漢同濟醫院具備極強的臨床醫療能力和很高的醫療質量。該院為何能形成國家級“最牛”專科集群?近日,本報記者探訪該院各個臨床重點專科,從幾個小細節,不難窺見該院在醫療質量、管理模式和人文追求上的獨到之處。
  一套診療規範再版三次
  疾病千差萬別,醫生各不相同,不少患者擔心,找不同的醫生,會讓自己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方案出現差別。
  在同濟醫院,這種擔心可以消除。該院鼻祖、“中國外科之父”裘法祖、著名內科專家過晉源等很早就推動制定了院內版診療規範,確保病人到同濟醫院享受同質化的醫療服務。
  比如,一位患者因為二期肺癌入院,不管是哪位醫生接診,都會根據這個標準的框架,來討論患者該不該手術,術後是否接受放化療,療程是多少。如果病情複雜,必須在全科室討論確定治療方案。
  這套同濟醫院版的診療規範,名為“臨床醫師診療叢書”,已在科學出版社再版三次,經過不斷增補,共有42本,覆蓋全院臨床專科,是醫院各科醫生共同參照、遵守的臨床路徑。
  一個各科普遍採用的“戴明環”
  在同濟醫院,各個科室普遍會採用PDCA原則,非常積極地用於質量管理。
  PDCA是指一種工作程序,PLAN(計劃)、DO(執行)、CHECK(檢查)、ACTION(處理),在這個循環中,可以發現問題,解決問題,以概念提出者的名字命名為“戴明環”。
  同濟醫院的醫學影像科運用“戴明環”的原則,不斷尋找工作中的問題,增加人員、設備,增設工作區域,改革醫生勞務分配方案,有效縮短了全院的平均住院日。2009年—2010年,平均住院日縮短0.53天。2011年擁有1200張病床的外科大樓啟用,影像學檢查又步入新的瓶頸,按“戴明環”原則實施第二輪改進後,平均住院日再度縮短0.39天。
  今年,改進仍在進行,醫院準備實施特殊檢查預約信息共享,避免預約時間衝突,同時進一步加強人員培訓、培養,縮短檢查報告時間。
  一項嚴格的手術分級制度
  2005年,同濟醫院開始推行計算機管理下的“手術分級”制度,將手術分為四個級別,四級最難。不同級別手術只有具備相應資質的醫生才能做。
  醫生申請手術時,要輸入手術名稱和醫生名字,後臺自動處理,如果資質不匹配,手術申請單就送不出去。
  這阻斷了醫生越級手術的可能,在同濟醫院看來,水平不夠,就堅決不能做上級手術,所有的外科醫生,都要從最基本的手術做起,一步步攀升。
  如果一位醫生的手術併發症、術後“二進宮”數、病人投訴量等綜合評估超出了醫院規定的上限,就要被降級,還會被暫停高級別手術三到六個月,回到下級培訓歷練。
  一個以病歷為核心的監控平臺
  今年起,同濟醫院開始運行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質量實時監控平臺,所有基於電子病歷收集的數據,系統都能實時監控,並自動彙報異常情況。
  最典型的是“非計劃二進宮”,這是指病人完成手術之後,因非預料的原因,再次進入手術室補救。這多是術後正常反應,但在外科醫生看來,是件丟臉的事,顯得自己水平不夠,大多不願意說也不願意報。
  監控平臺會提取這些“非計劃二進宮”病例,只要同一個住院號,兩次進入手術室,系統就會自動匯轉。去年,醫院曾做過三個月分析,發現最常見的原因是“出血”,這就提醒手術醫生,一定要完全、徹底止血後才能結束手術。
  “每位醫生都要不斷總結經驗教訓,有些問題,病人不會追究,但醫院不能不干預。”同濟醫院院長徐永健說,這套流程,叫“非懲罰性的不良事件上報”,不以批評為目的,而是尋找事情發生的原因,找到原因才能解決問題,就會少犯同類錯誤,保護更多的病人。  (原標題:同濟醫院“自上枷鎖”確保患者利益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p16epzio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